这个“最大班级”用互联网黏住450多万大学生

发布时间:2017-01-05    浏览量:58


摘要

易班2015年起开始面向全国高校推广,除申城各级各类学校外,现已覆盖16个省区市的282所高校。

上海高校有一个最大的班:易班。截至2016年底,这个“网班”里,沪上学生实名注册用户逾100万人,日均页面浏览量达数百万次。最新数据显示,开班7年来,易班学生用户增长70余倍,从2009年时的6万多名增至目前的450多万名。在教育部、国信办推动下,易班2015年起开始面向全国高校推广,除申城各级各类学校外,现已覆盖16个省区市的282所高校。


这个班上有什么?这个平台集中论坛、社交网络、博客、微博等功能,由师生共建共享学习、工作、生活的一站式服务资源,宛如一艘建设大学生网络思政和网络文化的互联网“航母”。



“师师”在线:发互联网声音


在学生眼中,邱夷平教授是一位和90后“聊得开”、“玩得来”的50后。来自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的邱夷平,是十位“2016年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之一。作为海归教授和大龄网民,网络于他是比第一课堂更大的第二课堂。“学生在哪里,育人就在哪里。”当人人网在校园风靡一时,邱夷平就上网发表日志,与学生交流,他的空间访问量近12万人次,好友达3500多位,不少日志被转载几百次。


如今易班成为学生们主流网络平台,邱夷平又在新平台上发出能量。从教研心得到时事评论,从为人道理到生活感悟,这些都在邱夷平笔下转化为网言潮语。你会发现他也是个“晒娃狂”,但晒的“娃”全是学生,设身处地站在学生角度,考虑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就业、升学、出国等等,细致分析、排忧解难。难怪他4次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成为东华获此荣誉最多的老师之一,“这是我最宝贵的荣誉,金杯银杯不如学生口碑!”

迄今为止,像邱夷平一样,东华全校已有180余名专业教师长期驻点易班,其中教授、博导占七成。同时,学校近百名专职辅导员也活跃在微信、QQ、易班平台,在网上发帖发声。


“没想到我的问题,在凌晨两点还得到了老师的回复......”这名上海海洋大学学生感慨的,并非微信朋友圈的嬉笑私聊,而是易班上《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关于“资本主义认识”问题的讨论。原来,学校社科部(现马克思主义学院)启动基于易班的思政课教改,并在机制上创新突破,出台“易班博文充抵科研论文”规定,将教师在易班上的网络行为纳入工作量,折算科研成果。教师们从被动触网转为我要上网,借助易班开设个人主页,发表时政博文,开展慕课教学,建立师生互动群组.....


董玉来教授是上海海洋大学加入易班后最早在线开博的教师之一,仅一年就在易班发表30万字,如今更在全市高校拥有大量粉丝。更让他高兴的是,他带领的思政教学团队,在之前的学生评教中,得分很少超过80分;而有了易班,如今评分个个都在90分以上。“老师只有一份备课教案,很难兼顾每个学生的掌握程度;而通过易班平台,可与学生不间断讨论。”董玉来说。他往往提前一周将下周教案放到易班上,任由学生评说;之后根据意见再行调整,上学生最想听的课。



师生网课:靠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颠覆“我说你听”。作为易班首批试点高校,东华大学依托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开通了思政课“易课堂”。在“易班思政微课”栏目,全校最受学生喜爱的思政任课教师授课内容,被重新加工、制作成5到10分钟的系列短视频。


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钱文华老师有20余年教龄,以前他常跟同事们感慨“一代不如一代”:上课时很少有学生提问,不像上世纪90年代,围绕一个问题师生可以争论半天。但跟着年轻教师们用了1年“易课堂”后,钱老师发觉其实年轻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他们表达问题的方式不同了。


此前,东华易班网就有师生闻名的“秋波系统”,由计算机系黄秋波老师在网络班级——“C语言园地”上率先开发。讲台上下、手机互动——学生向老师提问题、提意见,不必再传“小纸条”;老师发问甚至随堂小测验,也可让学生“秒抢”高分题,计入平时成绩。“90后成长在网络时代,他们更愿意在网上提问,还会针对老师的回帖‘说三道四’。”钱文华说,他现在每天也爱玩手机,因为学生随时会有问题发到易班上,作为思政老师也要跟上时代节奏。

把课堂装进口袋,理学院学生肖立才已是“思政微课”老用户,“一般我都是把还不太懂的知识点标记好,再点开手机看看思政课老师当时是怎么讲的,非常方便。”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治东介绍,通过“易课堂”云平台和大数据,对学生观看教学视频、下载教学资源、课上互动数据、课堂作业测试等学习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研判,不断提升和优化教学效果。


在整个易班上,从《太史令和你聊聊中国节》、《核心价值观系列之教育平等》到《中国发展社会效能指数》等,各校均把一座难求的名师课程制作成易班学院的网络课。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沈逸老师开设了《国家网络安全战略》课程,讲述互联网环境下的国与国关系,引发学子广泛关注。以往一门课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可以基本不变。而今,网课时空开放,各学校各年级都能选能听,“如果PPT不改改,马上就被看穿,连课上讲的笑话都要更新,不然学长会跟学弟学妹说:两年前就听过了”。一个网班千百名学生在“用鼠标投票”,上好网课更要老师用好互联网思维。



“生生”不息:传互联网基因


易班主体是学生,数百万人的用户黏性正是基于他们的互联网基因,以及“生生”不息的基因传播规律。“携行望处草含烟,往事惊心谁不怜。此地残垣犹似泣,当时帝国正如眠。一园劫火来方外,四海狂澜侵日边。奇石百年搜已尽,更寻何物补苍天。”这首《乙未夏与诗友同游圆明园分韵得“天”字》的诗作,出自刚拿到水利工程硕士学位的胡江波,他以最高票当选2016全球华语大学生“旧体诗词”的年度诗人。

你可知这项汉语诗歌复兴项目——“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全是大学生在网上发起组织的,易班也是其主要载体。上海交通大学“博闻研微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创新性地将传统诗歌与新媒体结合办赛,首创文学类比赛网络直播模式,出人意料地收到了全球1560多所大学的2.3万多篇好诗,“这让我们感触诗歌并没有沉睡,传统文化仍深受年轻人喜爱”。2016年,这家研究生为主的工作室又发起全球大学生人像摄影大赛,鼓励学子用相机记录身边的文明行为、精彩时刻和感人瞬间,定格青春风景、分享正能印象,仅活动发布当日的网络浏览量就超过100万人次。


事实上,“博闻研微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是上海交大在校院两级培育建设的18家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之一。面对学生这一互联网原生部落,全校秉持着“属地管理、团队运营、底线思维、百花齐放”的理念,先后支持博闻研微、双微、触电视界、仁·闻等工作室,开展了短诗大赛、南洋微评、学生综合测评网、语伴等富有温情的特色活动,繁荣着校园网络文化。


目前,易班网搭建了全国、省级、校际、校内4个层次的网络文化活动创新体系,将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网络化翻译、重构与包装,形成丰富多彩的原创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每年展开4000多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如火如荼的新一届“校园好声音”,全国31个省份的517所高校学生参与,累计收到音乐作品20634首,其中数百首传递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的大学生原创歌曲,总网络投票量超过800万人次,微博微信传播量达5亿次——有诗,有歌,也有远方。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内文图片来源:易班官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