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邀请曾瑞明教授为学生党员做主题教育辅导报告
发布时间:2019-10-16 浏览量:42
10月15日下午,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图文信息中心第二报告厅开展。本次主题教育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市教委理论宣讲团成员曾瑞明做“建构有新时代高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辅导报告。学院全体教职工党员、学生党员参加,报告由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志刚主持。
(活动现场)
曾瑞明从新中国70年重建文化自信的三个阶段、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的基本要求、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的途径四个方面展开。他在报告中讲到自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于个人而言,自信建立在受教育程度、经济实力和由家庭、城市或民族所带来的荣誉三大基础上,从而表现出良好的自我定位、现状满足和未来期许。在民族层面上,受优秀传统、现实制度、发展水平及理想信念等因素影响,最终形成一种全民认同。
曾瑞明通过“拨乱反正”、“伤痕文学”及“第二波反传统”等几个主要历史实例,详细阐述了我们既要认清现实、实事求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也要接受西方优秀文化,摒弃糟粕文化于民众的自我束缚,重新定位文化自信高度,迈步向前。同样,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刻不容缓。文化自信的重建,要让新的道德标准匹配经济发展,要从物的发展转成人的发展。要从外到里秉持中国文化特色,提高文化软实力,对外走出去,做好中国名片,对内整合文化,加强自觉认同感。长期以来的伟大实践走出了中国道路、创造了中国奇迹、构建了中国模式,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我们要有足够的底气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在日益加强的国际话语中,建构有新时代高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指日可待,未来可期。
此次辅导报告是学院党委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一项集体学习。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作为精神食粮的文化,既是丰富生活,激励人心的正能量,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小至个人的真实感受,是大到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我们要不断从体制机制上夯实基础,激发活力,不断推动文化创造和文化进步,从而建构有新时代高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供稿部门: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供稿人:李曼、钱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