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中,没有白走的道路
发布时间:2019-11-21 浏览量:84
纺织学院杨雨琼
亲爱的2019级新生,刚入学的你们想必对大学充满向往:美好的校园、自由的生活、新鲜的朋友,大学里面的每一件事务、每一滴时光,对于你们都是未知和好奇的。怀揣着对美好未来的希冀,你们踏上了这条成长之路。
如果说大学前的你们,参加的是一场“全家人齐助力的长跑马拉松”,进入大学的你们,我更愿意表达为“惊艳舞台的独角戏”。从离开温暖的家庭怀抱来到陌生校园的那一刻起,你们所要面对的,是各省市与你们在学业水平相当的同学,共同在大学这个筑梦舞台上,不断成长,通过自己的努力演绎“各自的人生”。
当然,“各自的人生”并不代表在大学期间不需要团结和合作,而是指所有人并不都会以学业成绩的高低作为自我肯定的唯一标准,而不同成长目标带来的就是这场属于你一个人的独行。所谓独行,意味着由于距离的原因,当你晚归家时无法说出“爸爸,我今天回家晚,来接我一下吧”;意味着由于经验的原因,当你不知道如何选课时无法说出“妈妈,你说我应该选哪门课呀?”。意味着这时候的你们,已经走在了专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上。
但老师总觉得,青春的美好之处在于,年少的你们,面对未知的一切,仍有时间,拥有自己选择的机会。最关键的是:不同的选择下,你有着怎样的思考与收获?
首先,谈谈大学中的“兴趣与选择”
进入大学后,有一些同学可能会呈现以下几种状态:
(1)每天都很忙,但也不明白忙了些什么。
(2)同一时间段的事情很多,总是冲撞与烦恼。
(3) 不太清楚大学的时间应该如何分配、合理协调。
基于生涯规划的维度,影响职业选择的个人因素主要有性格、能力、职业兴趣和职业价值观。单单从职业兴趣的角度出发,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兴趣;也有着对个人兴趣不同的探索程度,有的同学已经清楚熟知自己的兴趣范围,有的人可能还尚需探求。如果说高中成才的标准为单一的“成绩”,大学的标准则是个人拟定“兴趣领域”的内心幸福感,也就是说:每个人的价值肯定其实来源于内心持续的渴望,而不单单是一纸“成绩单”。这一“兴趣领域”,可能是科研学术、绘画摄影、视频剪辑等方面,“兴趣领域”背后的专业知识、专项技能,都会或多或少,成为你生涯决策的影响因素。
大学与高中的区别,如果说最显而易见的,就在于:你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大量时间,不断探索、不断试错、不断成就。
因此,相对“忙碌”的生活状态,背后其实是寻求自身兴趣与价值的过程,即使偶尔会冲突、迷茫和烦恼,大抵也是正处于探索内心“兴趣领域”的道路中,不可避免的失败、挫折和困难,所带来的正常心理状态;相反,老师最担心的,其实是一部分在寝室中的“蜗居者”。这类同学,可能每天的生活就是三点一线:宿舍→教学楼→食堂,除了基本的学业与课业外,剩余的只有没有个人收获的打游戏、看剧和看小说。提及大学期间占满生活的部分,仿佛除了为了那一纸证书的“努力”之外再无其他。
其次,谈谈大学中的那些“陌生事”
最近,老师偶尔会听到有一些同学的提问:
(1) 老师,今天的讲座有没有讲座单?
(2)老师,今天的活动有没有志愿者工时?
(3)老师,这个活动是一定要参加的吗?
面对此类的问题,老师想说,对于“闻所未闻”的新鲜事:
有的人可能因为害怕承担压力,而拒绝一切未接触的事,习惯于享受熟悉的事物。
有的人可能因为不想改变现状,而安于目前平淡的生活,沉浸于遗憾过去的失败。
有的人可能因为觉得没有意义,而坦然现有知识与眼界,放弃宽阔的视野和机会。
久而久之,每每憧憬,每每遗憾,每每错过,失掉自己的追逐梦想的勇气。因而早早地就陷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扑在学习中”的佛系状态。
古人云“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如果将人生比作一个抛物线,顶点决定人生的长度、宽度与厚度,顶点的界定在乎每个人自己,如果一开始就觉得顶点已经能预见的人生,未免缺少了挑战与意义。更何况,现如今快速发展的世界,也根本不存在一眼能望到底的工作和凭一纸证书就可寻找到的工作。谈及此,印象最深的是今年年初,华为碰到美国以“安全为由”将其排除市场外时,华为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的回应:“华为今天碰到的问题,十几年前已经预计到了,并且有准备了,因此说,今天并不是说很仓促没有准备的。但外界的环境一定会对我们有影响,但影响不会很大。”
华为面对外在挑战的自信和从容,我想大抵源于内心的“居安思危”和“不断探索”。试想如果华为自满于当时的成就,放弃不断地自主研发,何来如今屹立于5G世界之林的它。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大一的生活,请你们一定要多探探路、涉涉水、攀攀险,辩论赛、篮球比赛、各种内容的讲座、课堂学习讨论小组等,都是你们尝试和探索的方向。适时给自己一些机会,给自己一些压力,给自己一些平台,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是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幸福的是你们如今还有机会、时间,去不断选择和试错,历尽千帆,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
最后,谈谈大学中的“努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今年教育部对外公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严把考试和毕业关。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建立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坚决取消“清考”,严肃处理各类毕业设计(论文)学术中的不端行为,严格毕业要求,严把学位授予关,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过程监管制度。
为什么会在这里提到,大家觉得遥远四年后的事宜。因为在大学四年后,有一些老师觉得遗憾的场景想和你们分享。
(1)有些同学沉浸于课业的难题,每天都在朋友圈发誓好好学习,却从未找过任课老师答疑。
(2)有些同学对专业尚未了解,每天都想知道专业的学习内容,却从未进入课题组探索学科。
(3)有些同学纠结与高考的失利,想通过考研改变自己的状态,却在临毕业刚进入考研队伍。
或许学业的分数、毕业设计的要求,是基于学业证书的取得上,必须要完成的事情。但老师更想引发大家思考的是:究竟想从每一个科目上、每一次实践中、每一次实验中,希望收获什么?
如果说,以前的高中学习大家只是为了更好的成绩、更满意的大学;那么,现在的大学,请大家一定要拼尽全力,再努力一些,努力得再持久一些。这时候,你会发现,你总能找到答疑老师的联系方式、热爱的课题项目、心仪的考研学校。
王阳明先生曾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每一分时间都不会白白花费、每一次尝试都会有所思考、每一次失败也都会有所收益,关键是:你是浅尝辄止?还是拼尽全力?
写在最后的话
奋斗的过程就是迷茫且艰辛的,并不会一帆风顺,要摆正心态。
奋斗的过程就是长期且持续的,并不会立竿见影,要做好准备。
不要因为一次小小的失败而沮丧,不要因为一次短暂的成功而欣喜,做一个真正的奋斗者。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望你们能永葆战斗精神,拥抱无悔青春。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文字:徐少东、杨雨琼
供稿:纺织学院
编辑:张馨月
责任编辑:韩谨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