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周凯: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发布时间:2020-07-17 浏览量:979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的体会
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周凯
习近平总书记在12月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立意高远,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为新形势下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理论纲领和指明了行动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无疑为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具有政治性、方向性、针对性的迫切要求。
所谓因事而化,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为教育人、感化人、激励人、鼓舞人的根本出发点。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进行着人类文明史上最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和伟大征程,而高校始终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应始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展开教育和宣讲,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解析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和新发展。广大青年学生唯有真正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树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方才具备成为其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政治素质。
所谓因时而进,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具备与时俱进、因时制宜的基本品格。每一个时代必然有其特殊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认清时代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改进中加强,在转变中适应,在发展中提高,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及时回应当代大学生内心中的困惑和期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与时俱进一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品质。回顾中国共产党95年的发展历程,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无一不是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呼应时代呼唤的重大飞跃。由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若要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和说服人,也离不开明时代之所需,解时代之所困,立时代之潮头。
所谓因势而新,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将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变化作为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契机。当今世界正迎来新一轮“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交织,催生着人类工业4.0时代的到来。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亿,其中高校学生是网络空间的“原住民”和“生力军”。然而,海量的良莠不齐的碎片化信息充斥着网络传播,功利性的、非理性的、消极的言论在网络空间中不断冲击和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需要将互联网视为引导学生思想、凝聚政治共识的“主战场”,善于从中华传统文化深厚底蕴之中、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艰苦探索之中、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之中不断发掘具有解释力、说服力、感召力的动员资源,并与互联网新技术、新方法、新思维深度融合。
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角度而言,我们未来的工作需要把握好三个基本方向:
第一,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学术研究。“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中国现在所走的道路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这为理论创造、学术繁荣、话语构建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空洞地喊口号、生硬地堆砌政治术语,必须根植于深厚扎实的学术研究,为学生揭示中国道路的大趋势大逻辑。离开了学术研究的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将会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关注时代议题,解答时代困惑,直面时代挑战。“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近年来,西方政治文化渗透、历史虚无主义蔓延、多元文化思潮涌动等问题对我国主流价值取向的侵蚀日益加剧,意识形态话语权之争愈加激烈,使青年学生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命运产生了一些思想困惑和消极观念。为此,高校思想政治课不能回避现实挑战和时代困惑,不能满足于课本教材知识的传播,必须正面回应青年学生最关注的焦点议题,直击中国社会发展最紧要的核心问题, 充分树立起“迎战”和“亮剑”责任意识。
第三,实现教学目的与教学方法的有机统一。诚然,教学方法改革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融入新的技术方法。但是,当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绚丽术语层出不穷之时,我们更需要在这一潮流之下的“冷思考”:一切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实践必须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核心任务而展开,切不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总之,大胆创新与坚守初心有机统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